-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傳統食物,透過飲食認識不同民族,往往不失為一個既有趣又特別的過程。 今集節目主持Angel和Vita 會與巴基斯坦裔的利哲宏一同試食不同地方的特色食物,亦會嚐嚐香港地道食物,由家鄉食品味道與回憶,談到食物的歷史由來和宗教傳統等。 …
-
18歲的法拉比(Farabi)是土生土長的孟加拉裔人,他的掙扎由幼稚園開始——本地同學開啟了阿Far的中文之旅;晚上靠聽電視劇學口音,看字幕識中文,看得最多的是《多啦A夢》和《喜洋洋與灰太狼》;小學時,學校特訓他參加中文朗誦比賽;中學時,他是全校唯一非華裔學生,更成為校園電視台主席。 …
-
主婦不只是煮婦,一群不同年紀、不同種族的天水圍媽媽,一起令彼此生活更多姿多彩。 …
-
失明人士協進會社企委員會委員黃明慧Jennifer,因患上罕見疾病意外失明,在香港主流學校完成中小學課程後,到加拿大讀至碩士,是本港首位視障心理治療師,由細到大,她都很喜歡烹飪,後來更成立社企做點字曲奇,希望打破社會標籤並促進社會共融,開拓更多機遇給殘疾人士。 …
-
同樣做女兒,同樣在香港土生土長,但生於巴裔家庭又會有怎樣的不同?還是其實每個囡囡心事都一樣? 主持之一愛美(Omme …
-
Karl-Buah Kelvin Owusu是迦納裔香港人,今年21歲,他土生土長,從小在本地小學讀書,中學讀國際學校,現在香港讀私立大學。他當part …
-
「卡巴迪」是南亞的熱門運動,幾乎是每個印巴裔男孩的童年回憶。但在香港土生土長的羅旭光,同樣對卡巴迪就充滿興趣,因為他任教中學的學生大部份是少數族裔,佢認為體育運動可以打破語言障礙,讓不同背景、種族的人能夠溝通和建立關係,所以佢致力在香港推廣卡巴迪這項運動,從而促進不同族裔青年接觸,推動社會共融。 …
-
很多人都知道伊斯蘭教有齋戒月的傳統,但一般人對齋戒月的認識有幾多?有哪些習俗和意義?主持成家宏、Angel和要照顧一對女兒的「再生勇士」岑幸富皆非伊斯蘭教徒,嘗試過一天齋戒生活,有何經歷和感想?土生土長的巴基斯坦裔伊斯蘭教徒利哲宏會和成家宏交流,細談齋戒月的文化;阿宏和富爸爸更會到訪清真寺,進一步認識伊斯蘭齋戒月。
-
做運動、追求健康,對健全人士是「生活習慣」;對殘疾人士可能是「夢想」。 …
-
「無障礙」行山,有甚麼「障礙」?所謂「無障礙」,對殘疾人士來說又是否真的無障礙呢?疫情下假日山頭都人山人海,輪椅人士是否需要避開周末郊遊呢?大嶼山巴士一般沒有地台,又是否輪椅人士止步呢? 今集主持Keith和Angel會一齊「轆上山」! …
-
快將「登6」的Brian Joseph Flores是「香賓」:香港菲律賓裔,他於香港土生土長,綽號「花晴朗」,他和爸爸、叔叔、哥哥都一樣是鼓手,所以對打鼓有著濃厚嘅興趣,雖然他爸爸不想他靠音樂揾食,到最後Brian仍然選擇成為職業鼓手,為不同流行歌手伴奏。在餘暇時間亦會開班教導不同種族人音樂,傳承技藝。 …
-
要實踐多元共融就業,不同持份者互相理解十分重要。傷健人士、少數族裔就業面對甚麼困難?各行各業對聘用他們有何想法、考慮、限制?「Hello!我今日嚟試工」共融篇,傷健或少數族裔主持會到不同店舖、企業或機構「試工」,加深認識彼此的需要、困難和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