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節目分為六部分:
1. 自來水適宜飲用嗎?
本節目訪問了水務署發言人及一些環保人士和學者,從科學、技術與社會的角度探討香港的食水問題。水務署及其他受訪者均稱香港的食水肯定符合世界衛生組織所訂定的食水水質標準,經濾水廠處理過的食水原則上是可以直接飲用,無須煮沸。但市民偶有發現自來水水質受到污染的個案,受訪者認為是由於從濾水廠輸送到用戶過程中出現問題。
2. 自來水的顏色
自來水有時呈現淡黃色,水務署稱以往一般樓宇所用的是無內搪層鍍鋅鋼管,這些喉管幾年之後就會生銹,而食水在這些生銹的喉管裡停留一段時間後便會變黃。發言人續稱一般人每日從食物中吸收的鐵質,遠超過從這些食水中所吸取到的鐵質。若水質變黃,一般只需要把水龍頭開啟一會,便可放走變黃的水,這便可以暫時解決水質變黃的問題。如果食水變黃的情況嚴重,就需要更換水管。例如可更換有內搪層鍍鋅鋼管、銅管、不銹鋼管和聚乙烯管等。
3. 自來水的氣味
有市民投訴自來水有時會有輕微氯氣味道,水務署解釋由於香港大部分人口均居住於高樓大廈之內,食水由濾水廠輸往天台水箱再送到用戶的過程需要一定時間,故此食水中必須有足夠的氯氣含量,才可確保食水在輸送過程和貯存於水箱後仍然衛生。但若用戶有把食水煮滲透純水:當水在壓力下通過半透膜,除去不能通過半透膜的雜質,由這方法得到淨化的水便是逆滲透純水。
- 泉水:美國有關當局界定凡是由地下泉源取得,並且在接近湧泉入瓶的水,而每公升含低於250毫克礦物質標準(TDS)的便可稱為泉水。
- 天然礦泉水:美國有關當局界定凡是由地下泉源取得,並且在接近湧泉入瓶的水,而每公升含高於250毫克礦物質標準(TDS)的便可稱為天然礦泉水。天然礦泉水所含的礦物質必須要源於岩石,並隨著時間溶於泉水之中。
- 非天然礦物質飲品:非天然礦物質飲品是指在自來水中加入礦物質,因此並不屬於天然礦泉水。
6. 瓶裝水的安全及品質
- 瓶裝水的安全項目包括衛生程度和有害物質含量:食物環境衛生署對在香港出售的瓶裝水的安全程度有嚴格監管。署方會定時派出衛生督察在市場上和製造商取得瓶裝水樣本,然後進行安全測試。測試包括細菌含量,即水樣本中是否含有大腸桿菌群及埃希氏大腸桿菌。署方建議市民在選購瓶裝水時,應盡量挑選封口完整及較長保質期,而開瓶之後應盡快飲用。除細菌含量外,水質的清澈程度亦是衛生程度標準之一。世界衛生組織的「飲用水品質指引」規定蒸餾水、逆滲透純水和非天然礦物質飲品的混濁度必須低於5個NTU的混濁標準。
請按此觀看英文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