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史》多媒體教材套
-
1 個讚 335 次播放魏晉年間的名士,常在雲臺山下的竹林聚會,不拘禮法,生活放蕩,清談玄學,崇尚自然,人稱竹林七賢。 《中國通史》多媒體教材套主頁
-
1 個讚 117 次播放西晉末,清談玄學變質,士人缺乏批判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流於享樂、炫財鬥富,敗壞社會風氣,終因清談誤國。 《中國通史》多媒體教材套主頁
-
0 個讚 63 次播放西晉末,受政局混亂所影響,琅琊王司馬睿偕同北方世家大族南下建業,幸賴南渡的北方士族,如:王導、王敦的悉心經營和支持,才能穩住在南方的政權,偏安江左,建立東晉,形成「王與馬共天下」的門閥政治局面。 《中國通史》多媒體教材套主頁
-
0 個讚 41 次播放東晉王朝由於門閥勢力巨大,對王權造成隱患,最後演成內部矛盾,王敦之亂。 《中國通史》多媒體教材套主頁
-
0 個讚 35 次播放曲轅犁的發明使農業生產大為提升。筒車的發明可以提升農業灌溉技術。育秧技術的發明可以創造更多的耕地空間。因糧食多而使釀酒業空前發達。 《中國通史》多媒體教材套主頁
-
0 個讚 49 次播放北方士族、荊州刺史桓溫透過北伐,成功收復北方部份失土,勢力日大,於是圖謀篡奪東晉政權,廢廢帝司馬奕,改立司馬昱,但在士族謝安高超的政治智慧下,成功阻撓桓溫的圖謀,保存了東晉的江山,也維持了東晉皇權與世家大族之間的政治平衡。 《中國通史》多媒體教材套主頁
-
1 個讚 51 次播放南渡的北方士族,透過政治聯姻,鞏固他們在南方的政治勢力;又努力拉攏江南士族,讓他們在朝廷擔任官職;實行僑州郡縣制度、發展莊園經濟等,終成功在江南紮根下來,形成勢力牢固的門閥世族。 《中國通史》多媒體教材套主頁
-
0 個讚 48 次播放士族謝玄曾於淝水之戰大敗前秦,努力保護東晉政權,維繫門閥政治。直至北府軍的出現,造就寒門出身的劉裕崛起,終滅東晉,建立宋朝,東晉的門閥政治由此產生變化。 《中國通史》多媒體教材套主頁
-
0 個讚 89 次播放武則天臨朝稱制後,引發徐敬業及李氏宗室叛亂,平亂後,她又設立告密、任用酷吏,以鞏固權勢。她進一步打破門閥制度,任用平民為官,廣開科舉,一般人均可參加,開啟日後唐玄宗的開元盛世,為玄宗提拔無數優秀人才。 《中國通史》多媒體教材套主頁
-
0 個讚 25 次播放隋初,高麗為患邊境,隋煬帝期望出征高麗以解邊患,完成統一,可惜煬帝三征高麗,換來國力虛耗,社會動盪,加上人民在戰爭中的兵役、徭役負擔甚重,以致天怒人怨,最後導致隋亡。 《中國通史》多媒體教材套主頁
-
0 個讚 107 次播放玄宗時期的施政:玄宗初任命姚崇為相,進行改革,裁冗官、選賢能;玄宗後任命宋璟為相,整頓吏治。 《中國通史》多媒體教材套主頁
-
0 個讚 64 次播放玄宗時期的施政:玄宗在全國進行普查登記,括出逃戶。當時玄宗時期長安有100萬人,而唐朝人均耕地面積超過9畝,以含嘉倉的規模,反映當時糧食供應充足。玄宗時期,唐代的疆域比過往漢朝更遼闊。 《中國通史》多媒體教材套主頁
-
0 個讚 29 次播放文宗時欲剷除宦官,反遭宦官挾持,史稱「甘露之變」。 《中國通史》多媒體教材套主頁
-
0 個讚 139 次播放概述唐玄宗任官態度的轉變:罷用賢能如張九齡等,反而重用奸佞如李林甫、楊國忠等,致政治敗壞。 《中國通史》多媒體教材套主頁
-
0 個讚 20 次播放德宗時期藩鎮聯合起叛中央,德宗原命涇原節度使出兵平亂,反遭叛變,史稱「涇原兵變」,德宗被逼逃出長安。 《中國通史》多媒體教材套主頁
-
0 個讚 19 次播放憲宗時期收復河朔三鎮,又成功討伐淮西,元和十四年,全國暫歸統一,史稱「元和中興」。 《中國通史》多媒體教材套主頁
-
0 個讚 47 次播放唐末,百姓生活困苦,爆發民變,當中以黃巢之亂影響最大。黃巢一度攻陷長安,朱溫因平黃巢亂有功而獲封節度使,不久朱溫篡唐。 《中國通史》多媒體教材套主頁
-
0 個讚 66 次播放宦官由保護德宗有功,獲授予掌軍權,其後宦官可以廢君、立君、甚至弒君,儼如朝廷統治者。 《中國通史》多媒體教材套主頁
-
0 個讚 40 次播放牛李黨爭是因雙方的不同出身(科舉與世家大族)及對政策的不同意見,雙方互相排擠對方,影響朝局四十年 。 《中國通史》多媒體教材套主頁
-
0 個讚 37 次播放安史之亂後期,代宗為了盡快平亂,對安史降將採取妥協政策,形成「河朔三鎮」。 《中國通史》多媒體教材套主頁
-
0 個讚 22 次播放長安城由三大部分組成:宮城、皇城、京城,各具功能。建築彰顯王權的象徵和傳統色彩。長安城的設計具防禦性作用。大明宮氣派雄偉,是皇帝登基、聽政、接見外國使臣的地方。 《中國通史》多媒體教材套主頁
-
0 個讚 60 次播放日本的遣唐使到長安學習,不少留在中國當官,如阿倍仲麻呂。另外有些遣唐使將唐朝制度、文化帶回日本,成日本大化革新,他們又參考長安城的設計,興建日本都城。 《中國通史》多媒體教材套主頁
-
0 個讚 47 次播放日本大化革新是以唐朝的律令、制度為藍本的全仿效唐朝的運動。在整個唐朝時期日本共派了十九批遣唐使到中國,學習、吸納唐朝文化的方方面面。日本的琵琶、仕女圖、書法、文字均學自唐朝。 《中國通史》多媒體教材套主頁
-
0 個讚 52 次播放貞觀九年玄奘為求佛法真理,歷盡千辛萬苦,終於扺達印度。他在曲女城論辯大會上宣講大乘佛教教義,無人能駁倒他,受到萬人景仰。貞觀十九年,玄奘回國,他帶回多部經典,並親自譯翻,為漢傳佛教開始有了自己完整的經典系統。 《中國通史》多媒體教材套主頁